7月15日,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。截至通报发布信德,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,病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、北滘镇和陈村镇,均为轻症。这是该地区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区域性流行,且已发现本土病例,引发公众关注。
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何溪介绍信德,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(如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)叮咬传播。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、关节痛和皮疹。
以发热、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
何溪表示,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相似,但二者在病毒类型、潜伏期及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。
潜伏期:基孔肯雅热通常为2至12天,多在3至7天内发病,而登革热为1至14天,通常在5至9天内发病。
发热:是就诊的主要原因,但非特异性,急性起病,常伴有寒颤信德,体温可达39摄氏度,通常持续1-7天,可自行退热。
皮疹特点:基孔肯雅热皮疹多在发热后2-5天出现,始于四肢,呈淡色斑丘疹,后蔓延至躯干或面部;登革热则在发热3-6天后出现,以针尖样出血疹为主,多分布在四肢伸展侧,常常在热退后出疹。
关节疼痛:基孔肯雅热患者的显著特征,出现时间早,多关节受累,对称性分布,小关节多见,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炎症状,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,而登革热疼痛程度相对较轻。
低致死率,但需警惕高危人群
何溪表示,基孔肯雅热病死率较低,但对65岁以上或有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慢性病的患者可能会引发并发症,如呼吸衰竭、心血管失代偿、脑膜脑炎、心肌炎、急性肝炎、肾衰竭、出血、神经系统受累等,需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。
无特效药,防蚊是关键
何溪介绍,基孔肯雅热治疗原则是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、早防蚊隔离。目前,治疗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,治疗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、一般处理和预防性治疗等措施。
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核心是防蚊灭蚊。
清除蚊虫滋生地:翻盆倒罐清积水,室内水生植物每3至5天换水,储水容器加盖。
主动灭蚊:使用蚊香、电蚊拍、防蚊喷雾,清理卫生死角。
个人防护: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,避免在树荫草丛逗留,家中安装纱窗纱门,睡眠时使用蚊帐。
何溪强调,若出现发热、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患者隔离期通常为发病后一周左右,症状缓解且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。
采写:曹成飞 通讯员 彭可明
编辑:吕博林
校对:吴婷婷
编审:田芳
信德
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